古建园林中足材高与铺作高的相关关系
来源:古建园林 | 更新时间:2019/1/17 11:38:41
这篇古建园林中足材高与铺作高的相关关系,就让小编在周四的早上带给大家,一起看看吧。
由铺作增大室内空间
建筑的要义,在于空间的创造,尤其是室内空间的创造,尤其是室内空间的创造,人们在既有的材料与技术条件下,总是力图创造出更大更高的室内空间,以满足生活的、政治的、宗教的与精神的种种需要,而在与木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建筑中,自然生成树木的尺度,往往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室内空间体量的追求,使用斗栱铺作,正是为了弥补自然木材在尺度上的局限,加大结构的高度与跨度,以取得理想的室内空间,唐宋建筑按结构可大略分为殿堂两种形式,殿堂结构按柱,铺作、屋盖三部分,水平划分结构层次,故其内外槽柱同高,靠铺作取得较高的铺作空间;厅堂结构则按横架竖直划分结构层次,其内柱一般都随榑生起,室内空间的高下,主要靠升起的内柱控制,铺作仅仅起到调节檐步高度与联结内外柱的作用。
由此看来,厅堂似乎是一种较早的结构形式,因为用高起的内柱取得适当的室内空间,毕竟简单容易一些,半坡遗址中在半地穴的中部,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柱洞,就是这种用内柱直接承受屋顶重量并控制室内高度的结构观念的雏形形式的遗迹,但原本的高度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这种结构中,室内高度与建筑体量也受到了局限,为了利用即有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取得雄大的建筑体量与高爽的室内空间,就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木的高度,于是人们创造了内外槽柱同高,以铺作加大室内空间高度的殿堂结构形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木材的高度,取得 较理想的室内空间,为防止因檐柱过高而造成立面比例与尺寸的不协调,同时,也为防止柱身过高,屋顶过大造成的结构上的不稳定,大型的殿堂建筑,又多周匝副阶,以尺度适宜、比例恰当的副阶檐柱,与立面构图中的水平划分,造成既壮丽宏大,又适度宜人的单层重檐大殿。
宋代已降,随着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用较小的木材,尤其到了清代,用较小的木材拼接成人门所需要的巨大木材,在技术上已纯然成熟,创造室内空间时所需要的柱楹尺度,已不再完全受自然木材的局限,所以依靠巨大的斗栱铺作层增大室内空间的作法,也就逐渐变得不是那么十分必要了,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宋元以后,斗栱尺度开始变小,到了清代,斗栱体系更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仅斗栱的尺寸变得很小,斗栱的结构作用也变得不很重要,似乎成为一种纯粹性的装饰的符号。古建园林中足材高与铺作高的相关关系就是这样,再见。